白萆薢
《全國(guó)中草藥匯編》:白萆薢
刺萆薢
百合科菝葜屬植物鐵葉菝葜Smilax siderophylla Hand.-Mazz.,以根狀莖入藥。四季可采,洗凈切片,曬干。
辛、微苦,平。
祛風(fēng)除濕,清熱利尿。用于風(fēng)濕筋骨疼痛,腸炎,痢疾,膀胱炎,小便不利。
3~5錢。
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萆薢
《昆明民間常用草藥》
為百合科植物馬錢葉菝葜的根莖。全年可采。
生于山坡、林邊、路旁。分布云南。
攀援灌木,長(zhǎng)1~3米。根莖橫生,木質(zhì),粗大。莖堅(jiān)硬,具疏刺。單葉互生,革質(zhì),卵形、橢圓形以至近圓形,長(zhǎng)3~8厘米,寬2.5~7厘米,先端短尖或鈍圓而有突尖,基部平截或近圓形;葉柄較粗,稍彎曲,中部有卷須2,下部呈鞘狀?;▎涡裕菩郛愔?,傘形花序腋生,花小,黃綠色,花被片6。漿果球形,熟后紅色?;ㄆ诖杭尽?/p>
澀微苦,平。
祛風(fēng)濕,利尿。治風(fēng)濕性筋骨疼痛,小便短少,淋濁。
內(nèi)服:煎湯,3~5錢。
《中華本草》:白萆薢
萆薢、刺萆薢、花萆薢、滑桿白萆薢
出自《昆明民間常用草藥》。
藥材基源:為百合科植物馬錢葉菝葜的根莖。
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Smilax lunglingensis Wang et Tang[S.siderophylla Hand.-Mazz.]
采收和儲(chǔ)藏:全年均可采,洗凈,切片,曬干。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700-2800m的林下、灌叢中或河谷、山坡陰濕地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中部與西部。
馬錢葉菝葜,攀援灌木,莖與枝條具縱條紋或棱,通常疏生刺。葉互生;葉柄長(zhǎng)2-3cm,無(wú)鞘或鞘很狹,通常在中部有卷須,脫落點(diǎn)位于上部;葉片厚革質(zhì),橢圓形、卵狀橢圓形至圓形,長(zhǎng)5-11cm,寬3-9cm,先端通常微凸,有時(shí)近漸尖,基部近圓形;主脈3條在上面凹陷。傘形花序2-4個(gè)排成短圓錐花序;總花梗長(zhǎng)3-10mm,花序托稍膨大,近球形;花單性,雌雄異株;花被片6,黃色;雄花外花被片長(zhǎng)約6mm,寬約2mm,內(nèi)花被片寬約1mm,雄蕊6,長(zhǎng)3-6mm;雌花比雄花小,具3枚退化雄蕊,子房3室,柱頭3裂。漿果球形,直徑5-6mm,熟時(shí)黑色?;ㄆ?-4月,果期8-10月。
辛;微苦;平
祛風(fēng)濕;利小便。主風(fēng)濕痹前;麻木;小便淋濁;濕熱帶下
內(nèi)服:煎湯,9-15g。